白水涧
“人勤地不懒,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白水涧村党总支书记盛靖蹲在田埂上,随手扒拉了一株水稻,麻利地掐下一粒稻谷,放在两指间一搓。伴随着细碎的窸窸窣窣声,只见他已将白乎乎的米粒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 “盛书记,托你的福,让我一年四季不得闲。”老赵牵着一头水牛路过打了声招呼,水牛甩甩尾巴,低哞了一声,像是附和老赵的话。 盛靖说:“我们农村人,最见不得闲。闲了,就意味着收入变少,要过紧巴巴的苦日子。而日子苦了,矛盾也会多起来。” 曾几何时,春季卖笋是白水涧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其他时节,又无合适的营生。在地处偏远山区的白水涧村种田,耗时费力且不挣钱,有几个年轻人愿意?所以大量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小孩。
“再过几天,等水彻底排干,就可以收割水稻了,大家又可以见识由村民组建的农机服务队的身手了。” 盛靖高兴地说道。 今年白水涧村在“非粮化”改革中,共流转土地170余亩,预计能增加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村民除了年底分红外,还能拿到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费。而农机服务队的村民,不但村里免费组织他们培训,还有工资可以拿,帮其他村民耕种收割又有额外收入。 竹笋成熟的季节,村里很是繁忙。一筐筐的鲜笋被去皮切片,晾晒在村子的各个角落。一辆辆停在路边的货车,正等着将它们运送到全国各地。卖得好的村民,一年能有二十余万元的收入。
但这份收入里,还有“旅游”带来的品牌收成。近年来,白水涧村依托丰厚的自然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在 “春笋节”的推动下,笋干逐渐“出圈”,一改过去纯粹的买方市场,价格正应了那句谚语——雨后春笋,节节高。 不只如此,夏季的避暑游、冬季的农俗风味,也备受青睐。 最近两年,因疫情原因,乡村旅游受到一定影响,但随着青山湖科技城的建设与融杭脚步的加快,来白水涧村体验生活、旅游休闲的本地游客在持续增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为村子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有的年轻人不满足于经销商来这里收购春笋的模式,搞起了直播带货。 有的年轻人提出,要整合资源,打响自己的品牌。 有的年轻人建议,旅游要紧跟时代潮流,传统农家乐形式需要升级。 年轻人的这些想法与做法,为盛靖打开了一扇放眼看村庄发展的大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句话我印象颇深,今后白水涧村将以此为发展方向,努力为村民谋幸福”,盛靖坚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