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既是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城市文明的精髓和灵魂。近年来,我区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树立建设“文化活力临安”的新标杆,文化的触角也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文图/记者 金轶润 通讯员 卞苏舒
好家风家庭和感动临安十大人物褒奖礼
公共文化服务触角不断延伸
锦南街道的上畔村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2011年,几近颓败的罗家祠堂在进行抢救性修复后摇身一变成了上畔村的文化礼堂。当时刚担任宣传文化员的徐玉文在看见重新焕发光彩的祠堂后就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古色古香的罗家祠堂打造成传承传统文化的阵地?”在他的多方努力下,上畔村的“农家书屋”就设置在了罗家祠堂。
万事开头难。上畔村“农家书屋”在建立之初,只有1000多册图书,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村民并不多。针对这一情况,徐玉文向社会各界发出征书请求,图书藏量成倍增长,现在已有图书3000册左右。为了培养村民的阅读兴趣,徐玉文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读者来到农家书屋。每周周日举办春泥培训班,组织村里的小朋友开展读书活动;邀请本区文化人、音乐人开展相关讲座,同时组织开展撰写读后感和交流读书心得活动。他还专门在上畔村的文化礼堂里布置“村庄客厅”,内设流动书架,经常性地陈列一些科技、杂志和儿童读物,供大伙儿挑选。每年的读者接待人数都保持在2000人左右。
“文化能修身养性,要利用文化把村里的力量拧成一股向心力,这个村才会积极向上。”对徐玉文而言,他想要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文化学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村民对文化的敬畏与喜爱。
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纵向发展,像徐玉文一样心系农村文化阵地的并非个例。前不久,清凉峰镇的白果村被评选为浙江省的书香之村。这个拥有浓厚学习氛围的村子不定期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科技讲座等,许多家庭还建立起小书库。该村退休教师李振寿的家中藏书就有3000册,并慷慨地对村民开放阅读。
为了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去年开始,区图书馆对全区14个农家书屋提档升级为亚分馆,实施“一卡通”服务,纳入公共图书馆流通体系,基本形成以临安区图书馆为总馆、镇街图书馆为分馆、村级农家书屋为亚分馆的三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全年送书下乡3万余册,送讲座、活动20余场。新建农家书屋wifi覆盖点91个。
上田村文化礼堂
杨溪村忠孝学堂
上畔村举行七岁开蒙礼
俞亚君 摄
“好家风”厚植新民风
临安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素来有“忠孝诚信、耕读传家、温情礼让”的传统乡风。《钱氏家训》则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维度出发,订立行为准则,激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为充分利用《钱氏家训》的独特人文资源,真正让“好家风”成为涵养群众心灵的“正能量”,我区始终以“孝老爱亲、崇学向善、律己感恩、诚实守信、和谐邻里、助人为乐、创业致富、爱护环境”为倡导方向,以“党政主导、全民参与、社会支持、机制保障”为架构,以“访、评、晒、传”为主要做法的“好家风”建设工作创新体系。
“访”,即走访推荐,党员群众一起立家训。自“党员干部亮家训比家风”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已有10万余户家庭立家训。
“人和方可亲,家和万事兴”、“诚信至上,爱心为本,乐观处世,勤俭立身”、“百善孝为先”……随着“亮家训”的活动开展,一句句质朴却蕴含着人生哲理的家训因此重新焕发光彩。在太阳镇,几乎每村每户的庭院门口都悬挂上了家训牌,牌子根据村民垃圾分类、庭院整治等情况,评出秀美庭院,在家训牌上进行展示。楼伟是上太阳村的村民,在他看来,悬挂的家训牌是时刻提醒自己和家人争创先锋党员和“好家风”家庭户,树立家庭文明风尚。
“评”,即评比褒奖,选树群众身边好典型。为了让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近年来我区大力选树、褒奖“好家风”家庭。通过群众推、群众选,评出村、镇、区三级“好家风”家庭。获得区级“好家风”家庭称号的则能获得区级书法家书写的家训匾额,让家训成为群众公开的道德承诺。同时,通过公共政策彰显共同价值,推出“好家风”家庭创业贷款优惠、就业支持、数字电视优惠等政策,不断增强“好家风”家庭获得感。
“晒”,即展示交流,宣传引导大力树新风。亮出家训格言,晒好家风故事,引导群众见贤思齐。推广“家训挂厅堂”活动组织开展“好家风”进万家村村宣讲活动320余场、受众3.6万余人,让“好家风”家庭成员走上讲台,以群众身边的生动家风故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区314个村、社区都设置好家风榜,展示“好家风”家庭家训、全家福、家风故事和全体村民的家训,促进邻里之间互看互比互学。
“传”,即传承践行,结合融入践行价值观。推出“好家风+”系列活动,推动“好家风”纵向传承、横向传导。利用“好家风+村风”,每年选20个文明村开展“文明村内涵提升”工作,制定村庄《文明尚德指南》,组织文明行为评议,查找整改“短板”,潜移默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好家风+民风”,全市298个行政村共建立“好家风”乡村志愿服务队987支、队员3万余人。如今,无论是抗雪防冻、调解领里纠纷的现场,还是宣传“好家风”、倡导正能量的活动仪式上,这支身穿红马甲的志愿队伍成为了村里的“马大嫂”、“宣讲员”、“调解员”。
如今,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崇尚“好家风”、建设“好家庭”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
传统特色筑牢文化堡垒
湍口索面节、指南红叶节、太阳庙会……说起这些特色节日,就能想起鼓乐喧嚣,歌声悠长,舞蹈翩跹的精彩画面。日益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城乡居民送来了精神的食粮。
从2011年起,我区与钱镠研究会的积极组织、推动下,在钱王陵园恢复了自宋朝起便在钱氏宗亲中传续的“清明恭祭钱王”典礼。每年的清明节,来自五湖四海的钱氏后羿相聚于钱王陵园,以追思和缅怀为中华民族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吴越钱氏先祖钱武肃王,传承弘扬钱王文化。撞钟击鼓、敬奉供品、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祭文、颂歌钱王、乐舞敬拜、诵读家训、敬献花篮等议程一一举行,表达了钱氏后裔的缅怀与崇敬。
在传承和弘扬钱王文化的同时,我区积极开拓创新,陆续举办指南红叶节、太阳庙会等特色文化节日。太阳庙会的“五凤朝阳”灯舞、指南山村的“太平灯”都成为节日里必不可少的特色节目。
日益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城乡居民送来了精神的食粮。“文化走亲”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有效的宣传了临安特色文化,促进了文化多样性交流。每年开展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50余场、送戏下乡300场、送电影下乡3000余场。
腰鼓队、排舞队、书画队、舞狮队、民乐队、龙灯队、摄影队、合唱队等应运而的民间团队活跃在城乡,每逢节假日,各地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据统计,全区共有各种业余文艺队伍700余支,人数近两万人。得益于健全的优秀文化作品奖励扶持机制,《五凤朝阳》、《龙腾狮越》、《猪八戒背媳妇》等民间艺术节目得以赴国外交流演出,得到了异国他乡人民的广泛好评,临安成为全省民间艺术队伍出国表演较多的县市之一。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的文化生活,使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一千多年的文化传承,悠远深厚的历史风雨,从原汁原味的继承传统文化到风风火火的拥抱新兴文化事业,临安传统文化必将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